青少年抑郁的目前发展

作者:隋芳林(原创) 2017-01-07


   我们的研究是

如何正确对待心理、精神与认知问题
课题为
屹耳的蝴蝶结:青少年抑郁同辈科普与帮助
The challenge we chose is

“how do we treat psychological, 

mental and cognitive problems correctly and fairly”. 
Our task is “Eeyore’s Bowknot 
promote popular science 

and help adolescent  depression with the help of peers”.



1

背景与领域概况


        全世界有3.4亿人遭受抑郁症的困扰,中国就有90001,而我国抑郁患者80%不知自己的症状就是抑郁,且只有不到10%的人会寻求专业帮助。全世界每年超过10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中国每年就有202,而其中90%都没有寻求过专业的帮助,甚至不了解自己究竟是出了什么状况,抑郁症还没能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抑郁症如未得到治疗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形成重度抑郁甚至无法挽回的后果。这意味着如果这一现状能够被改变,能够真正地让大众对抑郁症有了认知以及了解,正在遭受抑郁症痛苦折磨却不明缘由的人们或他们的朋友能够及时寻求帮助,有无数的鲜活的生命也许就能及时走回正轨。

       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也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学习生活、日常生活都受到了影响。即使有一部分得到了治疗并成功痊愈,在过程中认识了解了抑郁症,但这只是个体的认知,不能改变根本问题。

        目前,抑郁症的研究者都是成年人,措施的执行者也都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专业人士或是老师、家长,并没有学生站出来为青少年抑郁群体说话,为我们的现状做出一些改变。尤其国内学校基本没有关于抑郁的科普,大家甚至都不知道抑郁是什么,对此的预防措施以及应对方案也并不齐全。

        尽管现在对抑郁的症候群、药物治疗等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并且由于一系列抑郁所带来的生命的离去让大众开始慢慢意识到抑郁的危害,在中国大陆,没有能够让学生真正认知、了解并应对抑郁的措施在学校实行。目前,抑郁学生群体没有受到真正的重视,有些学校甚至会处心积虑”地劝退确诊了抑郁症的学生3,家人朋友的不理解与身边不知情人的冷嘲热讽会对他们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我们希望改变这样的现状,中学生抑郁群体应该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而不是被排斥。



2

学科与目前发展


         抑郁症所属的是几个学科的交叉领域——精神病学,心理学与社会学。

        专家们对抑郁症的诸多特征的意见较为一致,普遍认为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和体征是情绪低落、悲观主义、自我批评、迟缓和焦虑。但是在其他许多方面并未达成共识,比如专家就正常个体经历抑郁和情绪改变两者之间的联系并未达成一致意见;一些专家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另一些人认为它是由器质性因素引起的,还有第三方人支持将抑郁症分为两类:精神性的和器质性的。4

        目前对抑郁症的成因有了很多发现与进展:基因遗传、内分泌、脑结构与功能、文化(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但是,抑郁症至今仍然无法完全预防和彻底根治(他人会被抑郁情绪感染)。

        BirmaherHeydl回溯了有关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生物研究,提出某些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可能是重度抑郁症的特征标记。还有药物治疗的进展(SSRI)(控制症状,调节神经内分泌);心理治疗(CBT);以及关于基因遗传、内分泌、脑结构与功能的发现。4,5

 


3

核心理论




  1. 精神分析理论 童年对爱的失望和日后生活中的失望不断重复、加剧是导致个体患上抑郁症的重要原因。Rado指出,患有抑郁症的人有强烈的自恋需求和不稳定的自尊。4,6雅格布森(Jacobson)提出自尊心缺失是抑郁症的核心心理问题。父母对孩子表现出过早和过度的失望,同时伴随对他们的自尊进行贬低,往往发生在抑郁症病人的早期生活中。4,7

  2. 心理动力学 Cohen等人的研究躁郁症患者的家庭背景,发现其中典型的亲子关系为:父母对孩子的认可建立在孩子取得的分数以及其他的一些成就标志上。4,8根据Lichtenberg的研究,当人感到目标达成无望,而责任在己的时候就会产生抑郁。4,9

  3. 存在主义理论  让长期的人际压力和来自家庭重要成员的批评对抑郁存在影响。Hubert Tellenbach140例抑郁症患者的分析发现,患者一方面对内疚感极其敏感,导致他们不顾一切要向职责看齐;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自身职责的解释极其苛刻导致自己几乎无法达到自己的要求。4,10


前辈成果


1.一项NIMH注资的重性抑郁青少年临床试验发现,药物与心理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选择。11

 2. Hamrin 等对 CBT 在儿童和青少年抑郁症中的应用做的回顾认为 CBT 是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12Jayson 等临床研究显示,重度抑郁症患者对 CBT 的效果不明显,目前并不推荐对重度抑郁症患者采用 CBT 的治疗方法。13

3.家庭关系对青少年抑郁障碍也有重大影响缺乏父母支持可使青少年未来出现更多抑郁症状,且容易发展 成抑郁障碍。以依恋为基础的家庭治疗    ,                    法。14


目前研究的缺陷


1.青少年抑郁的概念界定不清晰;

2.调查工具和判断标准不尽相同;

3.干预研究较少,并且缺少长期追踪研究。

4. 未见可以在学校实施的措施。15


资料引用

1http://health.sina.com.cn/news/2014-03-26/1019129628.shtml

转自新浪健康,引自加拿大学者费立鹏2009年在《柳叶刀》上发表的流行病学调查。

2http://news.163.com/14/0510/07/9RSA1CRE0001124J.html

转自网易新闻,来源南方都市报(深圳),引自2007年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

3http://www.pp8.com/shenghuo/95588/?__refresh__

4Aaron.T.Beck, Brad A.Alford. 抑郁症(原书第2).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6

5]  Birmaher B, Heydl P.Biological Studies in depressed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ternat. J. Neuropsychopharmacol. 2001; 4: 149-157

[6] Rado S. The problem of melancholia. Int. J. Psychoanal. 1928; 9:420-438

[7] Jacobson E. Transference problems in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severely depressive patients, J. Amer. Psychoanal. Ass. 1954; 2:595-606

[8] Cohen MB, Baker G, Cohen RA, Fromm-Reichmann F, Weight EV. An intensive study of twelve cases of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 Psychiatry 1954; 17:130-137

[9] Lichtenberg P. A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depression. Arch. Neural. Psychiat. 1957; 77:516-527.

[10] Tellenbach H. Melancholie. West Berlin, Springer; 1961.

11http://sanwen8.cn/p/4f91gsg.html

12Hamrin V, Pachler MC. Child& adolescent depression: Review of the latest evidence-abased treatments [J] . J Psvchosoc Nurs Meant Health Serv, 2005, 43(1): 54-63

[13] Jayson D, Wood A, Kroll L, et al. Which depressed patients respond to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J]. J Am Acad Child Adoles Psychiatrv, 1998, 37(1): 35-39

14 Sander JB, McCartv CA. Youth depression in the family context: Familial risk factors ad models of treatment [J]. Ca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2005, 8(3): 203-219

15]徐伏莲,黄奕祥青少年抑郁症状研究进展中国学校卫生20132月第34卷第2 


作者简介

隋芳林,深圳中学学生,“屹耳的蝴蝶结:青少年抑郁同辈科普与帮助”项目发起人。


原创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编辑:一路阳光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屹耳的蝴蝶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