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灾心理援助专辑-心理援助工作者应注意的事项

作者:春风姑娘 2013-04-25

工作开展前的了解

 

灾难之后人们会出现哪些应激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一般指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所采取的一种能够回避困难、解除烦恼、保护心理安宁的方法。心理防御机制有两种作用:一种是积极的作用,能暂时减轻或消除痛苦和不安,对情绪有缓解作用;另一种是消极作用,防御机制带有掩耳盗铃式的自我欺骗性质,多半是逃避现实的,现实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有时还会使现实问题更加复杂,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的情境之中。


  灾后群众可能出现多种心理防御机制,其中一些会有消极作用。例如:


  压抑机制:个体把意识中对立的或现实中所不能接受的冲动、欲望、想法、情感或痛苦经历,不知不觉地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以致自己不能察觉或回忆,使自己避免痛苦。压抑是所有心理防御机制的最基础和最基本的方法,如梦、失语、失态等。


  转移机制:个体将情绪反应转移给无辜的人或物,以发泄内心的不满,调节心理平衡,如迁怒于人、迁怒于物等。


  投射机制:指个体将自己不喜欢的、不能接受的欲望冲动和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以此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维护个体的自尊,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找替罪羊等。


  否定机制:否定已经发生的挫折和不愉快的情境,从根本上认为它从没发生过,以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如否认亲人的死讯,或者亲人去世不表现悲伤等等。但有些心理防御机制会有一些积极作用,例如:


  升华机制:人们把那些可能不道德或违反伦理的强烈的潜意识欲念,以社会能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同,是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如化悲痛为力量。


  幽默机制:个体在受到挫折时以某些合适的言行来化解困境,渡过难关,维持心理平衡,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救援人员不要一开始就进行干预,应该给灾民一定的时间,激发他们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按照自己的方式和速度来解决灾难造成的心理应激状态。如果经过一定时间后,情况没有好转,说明灾民自己激发的心理防御机制无效,此时再进行介入性的心理干预。


   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分为哪些步骤?
  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干预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步骤一:衡量自己的状况,确定自己在情绪、想法以及自我控制能力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干预。


  步骤二:承诺自己与受援助者所建立的关系具有相当的私密性。保证安全与建立信赖,是危机介入的重点。


  步骤三:重视其主观上的主要危机来源与其对危机的解说,但是,干预者不增强也不要排斥这种说法。


  步骤四:以间接的技巧增加他们对时间与空间的透视感。重点是说明即使危机是不可预测的,而且危机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它并不是完成不了的。


  步骤五:带他们寻找原有的挫折应对技巧,并强化某些技巧的可用性。不要只强调新技巧的重要性,而一定要相信受灾者在意外事件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适应良好的个体。


  步骤六:增加他对此时此刻生活中各个事件的敏感性。强调心情具有喜怒哀乐的各种层面,可制定出一些具体步骤作为行动的目标,这是尽早度过心理危机的关键。


  步骤七:尊重其生命所处的生态环境,从他熟悉的环境中寻求解决办法。


  步骤八:建立介入契约,重点是相信彼此的诚意与相互通报的义务。


  步骤九:搭建干预者自己背后的咨询与支持团队。


  步骤十:对转介时机要敏感,并熟悉可以转介的单位。

 

心理危机及创伤处理工作者需要哪些方面的技巧?
  对于大部分的幸存者来说,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是没有必要的,也是不适合的。危机处理、短期治疗、心理支持性互助团体及工作上的实际援助都是十分有效的。灾难心理卫生工作者必须对这些方法有所认识并掌握纯熟的技巧。


  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谁会将伤口翻开给陌生人看?如果不能建立关系或者关系不能维系,心理辅导就只是空谈。因此,灾后心理辅导首先在于关系的建立。以下这些技巧能够帮助危机及创伤处理工作者与幸存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些技巧包括主动接触、倾听、共情、积极关注等。


  沟通的技巧。了解幸存者目前的状况,必须与幸存者进行良好的沟通,并且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发现问题,进而共同解决危机。这些方面的技巧包含内容反映与内容表达的技巧,情感反应与情感表达的技巧,非言语信息的运用技巧等。


  运用团体动力的技巧。受难者互动团体的建立,有助于受难者群体之间分享他们的共同体验,有助于其内部心理能量的整合,危机工作者可以运用团体动力,开发受难者群体内部的心理资源,并且促进受难者群体的共同成长。


  其他特殊的技巧与技能。危机干预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干预,危机工作者还需要其他一些特殊的技巧来帮助受难者,并且保护自己不受到危机的伤害。这些技巧包括处理困难情况的技巧,协助幸存者找到可利用资源的技能,在危机的处理过程中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技能等。

心理援助者在临时安置点应该如何开展工作?
  地震过后,灾民会产生一些负性情绪反应,如恐惧、怨恨、无助等。此外,心理的不安全感和敏感性都会增强,很难建立对他人的信任,甚至在灾民中会形成一层"创伤保护膜",防止外来力量的入侵和干预。在开始工作之前,心理援助者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去经历灾民这种混合着感激与愤怒的情绪。


  心理帮助群体需要有比较明显的标志。当灾民需要帮助时,能容易找到他们。在工作方式上,要注意开放和灵活。其次,心理帮助的过程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工作人员持续获得灾民的信任是必要的。如果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在没有任何交代的情况下第二天就不再出现,灾民就会产生被遗弃的感觉。


  在心理帮助内容上,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当灾难刚刚发生时,心理援助者要努力理解和感受那些幸存者,可以这样说:


  对于你所经历的痛苦和危险,我感到很难过。
  你现在安全了(如果这个人确实是安全的)
  这不是你的错。
  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事件时的正常反应。
  你有这样的感觉是正常的,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
  看到这些情形,一定很令人难过。
  事情可能不会一直是这样的,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
  你现在不应该克制自己的情感,你要表达出来,哭泣、愤怒、憎恨等感受都可以说出来。
  再者,心理援助者千万不要说:
  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
  你能活下来就是幸运的。
  你能抢出些东西算是幸运的。
  你是幸运的,你还有别的孩子/亲属等等。
  你爱的人在死的时候并没有受到太多的痛苦。
  /他现在去了一个更好的地方/更快乐了。
  在悲剧之外一定会有好事发生的。
  你会走出来的。
  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情都不会是有问题的。
  你不应该有这种感觉。
  你的生活要继续过下去。

   心理工作者应该如何对灾民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哪些人群需要重点关注?

  在进入现场之前,工作人员应该对灾难造成的死亡和受伤人数,以及所造成的损害是多大有所知晓。在进入到灾难发生地之后,心理工作人员必须先评估各类人群,以便对各种群体规划出合适的照顾方案。他们必须预估可能已经影响到这些幸存者的心理卫生问题,并且界定出其所在的地方所需的心理工作人员的数量需求。在做评估时,如果心理工作人员不熟悉其被指派的安置点,团队领导者应该从安置点管理人员或是重要信息提供者那里获得相关的简报。工作人员应该对该安置点灾难幸存者的社会经济地位等有所认识。值得注意的是,工作人员在全面性的评估完成与建立心理卫生行动的优先级之前,应避免对个别状况做允诺。灾难对特殊族群的冲击应该被探索。有两类人群的心理卫生状况均需要引起重视:灾难的幸存者与救援工作人员。


  对于灾难的幸存者来说,心理工作者应该了解幸存者所受到的死亡的威胁、疏散时所受的惊吓、暴露在死尸和受伤者中间,或者其他导致心理受创的情境所带来的创伤。儿童、脆弱的老年人,以及那些先前已有压力或健康问题的人可能是有心理卫生问题的高危险群。可以发现到的最具危险性之群体包括具有下列特征的民众:


  失去挚爱的人。
  自己受伤或家人受伤。
  失去工作的人。
  先前经历过灾难事件,或者有过创伤体验的人。
  暴露在令人难以忍受的灾难场面、声音或体验中的人。


  对于救援工作者来说,他们之中很多人是临时被派往救灾第一线的,对灾难的场景缺乏心理准备,而且长时间处于压力状态下,也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这一部分人中包含参与到现场挖掘工作的各类人员,到现场采访的记者以及灾难现场的医护人员等。

    

工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面对一直哭个不停、情绪激动的受灾者,我该如何帮助他?
  当一个人陷入极端的哀伤时,难过、哭泣是不可避免的,也不应该去压抑,这种心理能量一直在积攒,哭泣或其他方式的宣泄是释放心理能量,获得身体和心灵平衡的一种有效途径。所以,当哀恸者因为失去亲人而陷入哀号不已的悲伤情绪时,或者哀恸者正在伤心难过地述说着关于死去的家人的种种回忆,或者正在哭诉灾难发生时家人来不及逃生的经历,或是在陈述自己无法让家人免于死亡的遗憾与歉疚感时,你应陪伴着他们,不要因为怕让哀恸者过度难过,或是为了让他们不再伤心哭泣,而告诉他们:"不要哭了""不要难过了"。其实,这时候同理地去聆听哀恸者述说他们伤心欲绝的心情、难过痛苦的回忆或是内心的遗憾与歉疚感等等,是协助哀恸者走过悲恸过程的重要开始。


  哭泣或者思念都是遭遇灾难变故后必然出现的悲伤与失落的行为反应,告知其未来可能经历的悲伤或失落历程。


  鼓励受灾者发泄情绪,不要劝他"别想了,别哭了",应该让他进行适当的积极的情绪发泄。


  记住这个态度:哀伤者有他们自己悲伤的方式,他们没有必要为你而改变或修饰哀伤的方式,让他们觉得你只是想听听他们的失落、他们所爱的人的故事、他们的感受。


  放下自己固着的思想,放开胸襟,借给他们你的肩膀,提供他们宣泄情绪的机会。


  记住自己能力有限,不能暂时缓解其悲伤的情绪也是正常的,不要有超人的期待,否则徒增自己的心理负担。


  心理救援人员在安慰支持哀恸者时最主要的原则是:尝试去了解、去接触哀恸者此时的心境,并给予同理心的陪伴、关怀、回应与照顾。可以陪着他默默地哭泣,陪着他对老天的残酷无情表达愤怒和抗议,陪着他去谈论内心的哀伤与遗憾等感受,陪着他诉说内心的自责与对死者的歉疚感,或给予他真诚的拥抱安慰等等,也可以是默默陪在一旁,递上一杯水、一包纸巾,静静地给哀恸者独处的时间。

 

与灾区人民互动过程中如何倾听?
  倾听是心理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咨询技巧,倾听不是指被动地听,而是积极地倾听。倾听的对象包括说话者所说的内容、说话的声音以及他的身体语言,还要让说话者知道你真正在倾听。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倾听,如下所示:


  找个较为安静的时间和地点,让对方感觉到安全。让说话的人感到自在,不要随意打断对方所想说的话,让他自由地表达。


  可以通过关注对方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比如关注对方的眼神、音调和肢体动作等帮助自己进入倾听的状态。


  对说话的人表现出你想要听他说话的讯息。可以配合一些身体语言,包括自然地微笑、不要交叉双臂、要身体稍微前倾、常看对方的眼睛、点头等。当对方进入某种情绪状态时,可以施以身体上的接触安抚,比如轻拍对方的肩膀等。


  谈话时要专心,不要一边谈话一边忙其他事情,也尽可能不要被其他事打断,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经心地涂鸦、轻敲或拨弄纸张。


  要有耐心。给予说话者足够的时间,不打断他说话。避免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


  在地震后,灾民有时会因悲痛、无助,转而抱怨、气愤,甚至责怪救灾人员,这是很正常的反应,尽量不要激动或生气,心情激动也容易让自己误会对方的意思。请尊重且接受灾民的情绪感受,并给予支持。


  可以适当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这表示着你正在倾听,使对方了解你正在认真地倾听她所说的话。最好采用开放式问题,比如"您能不能多谈谈您对是怎么想的?"等等。


 

如何避免给受灾者造成二次伤害?
  二次伤害是指心理援助者(除了心理学专家,还有很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社会志愿者)由于经验不足,特别是缺乏突发性灾害心理干预方面的经验,在向受灾者提供援助的过程中无意触动了受灾者的心理创伤,再次给受援助的人造成心理伤害。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心理援助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受灾后的大部分人会排斥自己患了心理疾病,援助者在谈话中应尽量避免使用让对方感到自己有心理疾病的暗示词语以及与治疗、心理疾病、精神学、精神疾病等相关词语。


  心理援助的谈话支持应该渐进引入,援助者应该避免主动谈及当事者的家人生死情况,也不要直接询问对方的心理伤痛。


  不要以拯救者的身份自居,与幸存者深度共情,避免说空话。例如你要坚强些、至少你还活着等等。


  避免反复对同一个人进行各方面的问卷调查或心理调查。


  当受援助者哭诉时,要肯定其正常的感受和反应,不要阻止哭诉,适当引导悲恸者疏泄情绪。


  对受援助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出现的丧失理性的行为予以谅解,给予耐心陪伴,适当劝解其面对现实。


  对有的患者出现不堪忍受、拒绝合作的行为予以高度的同情心,体贴宽慰患者。

 

为了防止悲痛情绪的传染和强化,对于丧亲的幸存者尽量避免使用团体心理互助。



(更新于:2013年4月25日

(采稿:小如 编辑:王锐)






来源:春风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