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培训结束了,但心里的触动和收获却久久不散。真想好好说声谢谢,谢谢“春风”的邀请,让我们能接触到这么前沿又实用的知识,更要感谢龚老师和孙老师,毫无保留地把他们的智慧和经验分享给我们。
两位老师的分享,真的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龚老师从整个社会和体系的层面,讲解了怎么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更安全的环境。我更深刻的理解了,儿童保护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案件处理,而是一个需要全社会联动的生态系统。这让我反思自己在工作中,是不是可以做得更体系化一些,多去链接资源,和不同领域的伙伴更紧密地协作,让保护的力量真正形成一张网。
特别感动的是,龚老师嗓子都哑了,还坚持为我们授课,这份敬业精神让我由衷敬佩。
而孙老师的课则像一股温暖的泉水,流进了心里。她不仅慷慨地延长了时间,更是手把手地教会我们,如何用绘本这样美好的工具,去进行自然而有效的性教育。我学到了,性教育不是刻板的说教,它其实是亲职教育中关于“爱与生命”最自然的一部分。更加肯定了在家庭里,最重要的是在孩子心中种下尊重、界限和自我的种子。
总而言之,今天既是充电,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给了我宏观的视角,也给了我微观的“工具”。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在自己的岗位上更坚定地走下去,为了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安全、健康地成长,尽自己的一份力。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无私奉献!
——曾莉
今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绘本中的性教育问题。在一个关于家庭教育的案例里,可以看得出在这个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意愿,使用强迫的手段迫使孩子遵守自己的规则,使得孩子原本的意愿和想法没有得到尊重和理解,那孩子长大后可能会变得非常的没有边界感或者是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边界,人格脊柱是不完善的,他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安全感,良好的情绪处理能力,面对问题的求助能力和资源使用能力。我非常能够共情案例中的小朋友,因为我感觉自己的人经历跟他非常的像,现在的我也确实面临的人际交往,情绪情商,边界原则建立等方面的一些问题。我觉得家长应该学会家庭教育,学会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成长,因为家长最终的目培养孩子的目标其实是让他能够独立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在性教育或者等其他教育上提供坚实的基础。
——曾海丽
今日培训让我深刻意识到:
性安全不是“禁忌话题”,而是“生命教育”;法律不是“遥远条文”,而是“保护工具”。作为与儿童相关的成年人,我们既要成为敏锐的“守护者”,也要做淡定的“引路人”。
感谢这次培训,让我在知识、技能与责任感上同步成长。今天的培训让我深刻体会到,保护儿童性安全是一个立体工程,它需要法律的“硬铠甲”,也需要教育与沟通的“软铠甲”。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监护人,都是这个保护网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任重而道远,但今天的课程为我指明了方向,赋予了前行的力量。
——欧桂娟
通过今天的学习,补充了在性教育中法律知识的空白,较为系统的了解了儿童性侵害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不同层级,法律规定所对应的惩罚标准及落实儿童性保护所需要的多维社会治理规范,让我对未来的性教育科普更有信心和决心,在防范的上游家庭和学校积极的开展工作。
在下午的课程中,对儿童性教育绘本的了解和应用方法,有了新的认知,了解到性教育绘本不仅仅传递性别知识,是全人教育的有效工具。做好家长的性教育,是做儿童性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我感到做好家长的工作意义深远。
——张瑞
今天的培训内容深刻而丰富,上午聚焦于宏观的“刚性”法律体系,下午则切入微观的“柔性”教育艺术。这一刚一柔,共同勾勒出我们为儿童构建安全成长环境的完整蓝图,让我深受启发。上午的课程让我深刻认识到,一个有效的儿童保护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动态生命体。强制报告制度是“哨兵”,要求我们成为警觉的眼睛和耳朵;国家监护是“安全网”,确保在任何情况下孩子都有最终的依靠;多部门协同是“作战体系”,要求我们打破壁垒,形成保护合力;专业干预是“修复之手”,旨在疗愈创伤而非造成二次伤害。而下午关于性教育绘本的探讨,恰恰是这个庞大体系在最前沿、最细微处的实践。如何判断一本绘本的尺度?其核心原则与法律体系的精神完全一致:“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绘本的“适龄性”对应着法律干预中的“儿童视角”;绘本的“含蓄与尊重”对应着专业干预中的“减少二次伤害”;绘本旨在赋予孩子“被知识守护的安全感”,而这正是整个法律体系追求的终极目标——让每一个孩子都生活在安全和尊严中。
——徐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