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为你好”是控制还是价值导向?

作者:春姑娘 2024-06-24



近期热播的16集电视剧《看不见影子的少年》掀起了家庭教育的热烈讨论。引发热议的其中一个议题是:
图片


小七在贼窝混迹多年却保有一颗良善的赤子之心;


边杰身为完整家庭孩子未得善果;


杜一生活在善良怯懦父亲的身边却沾染不良习气、行为出格……



回看现实生活,不可否认,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成才,无论父母是否会对孩子说“为你好”,是否会以“为你好”的名义控制孩子听父母的话,父母都在做认为“对孩子好”的事,在那个当下父母一定做了能力范围内TA能做到的事。

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并不是父母认为好,孩子就一定能好的。例如影片中杜一的父亲即使愿意为杜一顶罪,杜一依然需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金燕的父亲为了金燕一错再错,终酿成害人害己的苦果。又例如,复旦大学投毒案林森浩的父母,勤劳本份一辈子,也尽己所能教育和引导孩子,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成为了令人惋惜的杀人凶手……


因此,我们首先得肯定“为你好”父母无法放下的责任与担当与此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为你好”不是控制孩子的手段,而是引导和支持家庭教育的价值导向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去思考,怎样才是真正的“为孩子好”

所以,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成长会受到哪些重要因素的影响呢?大体来说,有如下三个重要因素:


内在的需求和渴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在意、珍视的价值,这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例如小七对自由、爱、公平正义的看重,杜一渴望被当作正常人来看待……

同样的,对于家庭教育而言,每位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往往反应了他们所在意、珍视的价值,例如如果“听话”是父母所看重的,那父母就会在意孩子是否能按照自己所说所规划地去做,如果“有主见”是父母所看重的,那父母就会让孩子有更多的自我决定的机会。

当然,父母是动态变化着的,有时父母也是自我矛盾着的,例如父母希望孩子在家里、学校听话,但被人欺负了就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判断、有主见、能反抗……

只有当父母能厘清自己对孩子的期待是源于自己什么样的需求,当父母能看见并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才有可能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把握好“度”、平衡好亲子关系,真正做到“为孩子好”。


重要他人的影响

重要他人的影响指的首先是榜样的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重点指的不是父母要教孩子学业知识,而是指父母是孩子耳濡目染的学习对象,形成孩子最重要的“成长环境/成长基础”。(如果父母是常年不在孩子身边的,那么孩子的主要抚养人就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随着孩子的长大,将会有更多的老师、同侪成为他的重要他人。)

尤其在孩子出生后、上幼儿园之前的头几年里,孩子默默地学习着重要他人所呈现出来的一切——待人处事、情绪表现、生活习性等等。

如果去观察4-6岁孩子,会明显地看到,无论孩子自己能否做到,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头头是道地“管”其他的小朋友,说的都是大人对他说过的话,他不一定能做到,但他要求自己的玩伴按他说的来做。

因此,有人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成为最好的自己——孩子不仅听父母说了什么,重点是看父母做到了什么。

其次,重要他人的影响还包括孩子与重要他人彼此间的关系特点以及在关系中彼此的相互成就。

父母之所以是父母,是因为孕育了孩子才成为了父母,因此父母这个身份是基于亲子关系才有的,在亲子关系中的体验形成了相应的自我身份认同。

具体地说,如果孩子行为让父母失望,认为孩子不是个好孩子,相对应的,有很大的程度会形成“我是一个失败的父母(爸爸或妈妈)”的身份认同。

当父母在这样的身份认同中,很可能出现的教育行为是:要么想尽办法“管住”孩子,要么放弃“管”,要么“管不住”后控制不住向孩子大发脾气……如果“管”的方法是自身都不认同的(例如打骂等),管完以后大概率还会因为愧疚而尽力补偿,形成不良的循环……

而无论管与不管,都时常伴随着焦虑或困惑,以及管不住的挫败感和沮丧感。


认知水平和能力
(对成长经历和当下情境的解读)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孩子的大脑皮层(主管认知、理解、智力、语言和学习等)要到20岁左右才发育成熟,也就是说,当孩子大脑皮层发育不成熟之前,孩子对成长经历和当下情境的解读常常会带有偏差,这种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其行为,通常还会伴随强烈的情绪反应。

例如,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赚钱很容易、父母经常吵架是因为自己不够好、走过去同学就散开一定是在说自己坏话等等。某种程度上,这很容易造成孩子停学休学(回避)或在人际关系上发生冲突。

这种认知偏差所形成的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原来发生的事件有新的理解,而有的却会一直卡在那个强烈的情绪反应及认知偏差中,也就是常说的“过去并没有过去”。

因此,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如果有可能在安全的氛围中、在专业的陪伴下“回”到那个当下,去理解自己的需求,卡住的情绪可以在接纳中自然地流动,大脑皮层才能发挥作用,使“过去真的成为过去”,而不再影响当下

—— 综上

在非特殊孩子(如自闭症、人格分裂症等)停学家庭心理干预的实践中,我们见证了父母对孩子的重要影响,我们看到,即使孩子不参加心理干预项目、只有父母参加的情况下,父母的改变也能使孩子恢复上学。同时,如果孩子在学习、在学校遇到压力的情况下,父母的稳定及支持对孩子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如果在家庭教育中,你常为“管还是不管”、“怎样管”而困惑或焦虑,或者,你知道如何为孩子好却常常做不到,邀请你走进家庭教育-父母共行工作坊,厘清并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与渴望,了解孩子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并看见孩子的内在需求,选择你想要的亲子关系,并有效支持到孩子的身心发展,在轻松与欢笑中共同成就彼此,直至其成为一个大脑皮层成熟发展的人。



钟宏声讲师介绍


叙事心理咨询师和培训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中级社会工作师、南京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2015年起,师从美国叙事治疗老师Jill Freedman、Gene Combs学习叙事疗法,历经基础班、专题班、高阶班、讲师班系统学习;秉持“人不是问题”的叙事世界观,以动态、立体、多元的角度,协助人们建构笑对生活的自信和能力。


曾为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省继教项目“叙事心理治疗培训班”,珠海市精神心理卫生协会叙事心理治疗入门班,深圳市儿童心理应激干预基层人才培育项目,深圳市龙华区校园首批“聆听导师”(心理老师)培养项目,龙川县中小学心理健康与危机预防连续培训,“童年创伤研究新进展及临床疗愈技能培训”国家继教项目,深圳社工协会叙事基础班,深圳社工学院叙事治疗主题工作坊,深圳社工学院社区矫正社工叙事培训,深圳市安心行动倾诉陪伴热线、安心驿站中阶班、停学青少年全家庭关爱成长干预活动等授课。


【延伸阅读】

《家庭教育共行工作坊——以叙事心理学的视角,走进家庭教育》


每个声音都值得被倾听——儿童青少年成长主题沙龙温暖启动




关于

春风

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5A级社会组织,源于2005年发起的“春风计划”公益项目,是国内较早可提供从心理应激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到事后恢复闭环服务及研发的专业机构。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数十名博士、硕士及数百名多专业爱心人士,为有需求的单位、机构和专业人员赋能,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项目合作,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应激科普与干预服务,助力痛点解决、愈心育人。为五千多人次提供了直接的心理、法律等援助,公益讲座、培训过二十万人次,通过春风网等间接受益者过千万,多次获得全国和国际奖项。

参与春风月捐
成为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者



来源:春风心理应激干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