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师|金天博士

作者:春姑娘 2023-03-24


以下文章来源于金天心理 ,作者金天博士

金天心理.

心理咨询服务


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求助指南


文|金天博士





金天博士

韩国首尔大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督导师(原名金参花,注册号D-19-017)



医疗机构把来看病的人称为病人或患者,心理咨询机构把来咨询的人称为来访者或当事人。


医院把治疗施行者称为医生或大夫,心理咨询机构把专业工作者称为咨询师或老师。


身体生病了,大家都知道要去正规医院。小病找社康,大病呢,有条件的会去大一点的医院,有资源的会想尽办法找有名的好医生。


可是,如果心理不舒服了,比如总是打不起精神来,很多人就不知道该去哪里,该找谁,该如何寻求帮助了。


说它是病吧,还不像病;说它不是病吧,又很难受。这种时候,人们还不太习惯接受专业的帮助。


原因很多,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应该是心理咨询在我国还算新鲜事物,整个社会还没有对心理咨询这个职业的内涵和外延形成共识。


所以等到问题严重了,不得不寻求帮助时,往往不知道去哪里能找到足够胜任的咨询师。


找到咨询师了,也无从判断这个咨询师是不是适合自己,能不能帮到自己。


因此,希望本文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一旦你本人或亲朋好友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先了解以下内容,可能会少走弯路,少些焦虑和迷茫。


01
谁是真正的咨询师?


可能很多人想了解,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一回事,医院心理治疗师或心理科医生与咨询师是不是一回事,大学心理学教授和心理咨询师是不是一回事,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师又是不是一回事。


还有,解决人们各种烦恼和痛苦的神父、牧师、道长、僧侣等圣职人员与心理咨询师有什么不同,算命先生与心理咨询师有什么不同,灵性开导者与心理咨询师又有什么不同。


其实,这些人员的工作都与人类的心灵和精神世界有关,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和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人们的生活困扰和精神痛苦,他们的工作与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有很多重叠部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


在我看来,真正的心理咨询师,应该是在非医疗设置下工作的精神服务人员。


他们在固定的场所工作,不穿白大褂,不诊断,不开药,但关心人们的精神痛苦和成长问题,理解人们内在的混乱和冲突,提供高级的专业服务,对于公序良俗不能接受的真实困扰严守保密原则,不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也不是用教条做指导,而是通过共同探索心理问题,达到解决人们心理困扰,促进人们身心健康的目的。



02
咨询师的核心工作是什么?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包含三个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提高心理功能的心理疗愈。


核心工作,就是心理咨询。


这三个部分会有重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是国内外专家经过长期研究积累的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谁都有机会学,谁学会了都可以进行普及教育,进行教育就能起到预防的作用。


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心理教育。进入心理咨询的核心工作时,对咨询师的要求很高,咨询师不仅要了解知识,还要使用自己的健康功能,面对个体复杂的心理进行工作,因此需要依靠心理学原理和咨询技巧,细致敏锐地理解个体认知的独特性、情绪情感体验的独特性以及个体痛苦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心理咨询一定会涉及心理疗愈。通过咨询,来访者的痛苦减少了,功能提高了,这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只不过,严重的器质性障碍和功能性障碍不是心理咨询的工作,需要咨询师使用自己掌握的精神病理学知识,经识别后,及时转介给精神科医生。


也就是说,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不可以混淆的。



在医院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医生,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精神科医生,二是心理治疗师。


精神科医生属于医师类别,而心理治疗师属于医技类别,所以,精神科医生有诊断权和开药权,而心理治疗师没有。


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问诊和心理测试,目的是搞清楚患者哪里出了问题,应该诊断为什么疾病,开什么药会对患者的康复有帮助,所以要懂病理学和药理学。心理或精神出现严重问题了,应该找精神科医生接受药物治疗。


在医院工作的心理治疗师也进行非药物干预,他们在医院做的团体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或动力性治疗与心理咨询师做的应该差别不大。只是心理治疗师接受过临床医学的训练,比较擅长识别器质性病变或严重的心理功能障碍,大体上会用医学模型进行工作。


因此,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与心理治疗师的工作有很多重叠。精神卫生法不允许心理治疗师诊断,但可以进行非药物干预的心理治疗;同时,不允许心理咨询师进行医学模型的心理治疗,但没有禁止进行心理咨询。


只是,令心理咨询师略显为难的是,即使是与正常健康的人工作,有时也会使用“治疗”字样。


因为心理咨询师在学习心理咨询理论的时候,理论本身的名称就带有疗法字样,比如:动力性疗法、家庭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存在-人本疗法、沙盘治疗、表达性艺术治疗、格式塔治疗等。而没有用到疗法字样的精神分析其实就是深度的精神治疗。


所以,我认为心理咨询师也不必谈“治疗”色变,心理治疗分为医疗设置下的医学模型治疗和非医疗设置下的“人文心理治疗”,这样理解即可。


比如说,咨询师温暖的态度、敏锐的支持性反应让来访者感觉安全,开始表达消极情绪,表达后感觉好受,情感开始流动,社会功能明显提高,这算不算治疗呢?


或者,咨询师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歪曲认知,获得一个个新的洞察,瞬间不再纠结和痛苦,这算不算治疗呢?


还有,咨询师帮助家庭成员看到他们的家庭结构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加以调整,从而提升家庭功能,使家庭成员不再痛苦,这算不算治疗呢?


当然,咨询师可以不使用敏感的“治疗”字样,代之以“帮助”“促进”“协助”“陪伴”或“见证”都是可以的。


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不允许咨询师进行精神类诊断,不过,大部分咨询师都会对来访者进行心理评估。这里的心理评估,不是诊断。


在我看来,心理咨询师虽然没有诊断权,但一定要具有识别精神障碍的能力,尤其是对抑郁发作的识别能力,这样,一旦发现存在精神障碍的来访者,尤其是首次来访者,才能及时转介精神科就诊,以免贻误治疗的良机,防止意外发生。


总之,心理咨询师会努力为当事人提供新经验、新态度、新方法,帮助当事人在安全温暖的环境下充分探索自己、了解自己、疗愈自己、完善自己,这些就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工作。


03
什么人不适合做咨询?


有些人认为,咨询非常简单,不就是说说话聊聊天吗?不就是用同理心来共情一下当事人吗?或者,不就是给出个好主意吗?

有人还会说,用给咨询师对谈五十分钟的钱,请好友吃一顿大餐,好友能听你聊一整天。

实际上,这样想这样说的人,大多没有真正接触过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比如说,一位心理学教授,讲课相当好,可如果他没有接受过临床咨询训练,没有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也未必能做好咨询,因为咨询和讲课,是两种能力。

有些朋友可能容易对大学教授盲目崇拜,如果跟教授做咨询,效果不好,很少有当事人会想到,可能是因为教授并不太擅长咨询。因为不想破坏心目中教授的形象,有些人就否定自己,强化负面的自我概念。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

那么,人生阅历丰富的人能做咨询吗?不一定。

除非,这个人本能地会共情,本能地会接纳与他不同的人,还得有助人的天赋。

否则,有些人就会想借此炫耀自己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如果你花了很多时间不情愿地听了他的“丰功伟绩”,那我可以直言不讳地告诉你,你被剥削了。他在不动声色间享受了你的关注、钦佩和敬重,满足的是他的自恋需要。

那些想用自己的经历教训你的人,那些想用大道理改变你的人,都不会给你提供真正的咨询,因为真正的咨询会以你为中心,帮助你成为自己。

通过书籍或线上线下课程学过心理学的人能做咨询吗?也不一定。

因为心理学偏重知识,心理咨询偏重能力。只学过一点心理学的人,充其量只能在认知层面上说些概念性的理论,反而容易野蛮分析,也容易乱贴标签。

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大量心理困扰在大脑深层,与情绪情感关联很大。他们不知道,如何通过敏锐的觉察理解当事人的内在状况,因此会忽略掉很多重要信号,更谈不上能为当事人提供有益的经验了,弄不好我们还会被他们伤到,徒增新的烦恼。

如果好朋友是咨询师,可以给我们做咨询吗?不能。

因为好朋友之间是互利互惠的,好朋友要维持自己的形象,要为对方着想,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而咨询是要深入探索自己的,要开放自己的混乱和不堪,可以期待单方面得到咨询师的支持和安慰。

有时候,我们的愤怒和委屈还可能与朋友有关,表达得不妥当就容易引起现实冲突。

更重要的是,朋友很难单方面地只以一方为中心,而真正的咨询是应该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朋友之间可以享受彼此满足,而咨询时间里咨询师是不能利用当事人满足自己的需要的。

所以,请朋友吃大餐,让他听你聊心事,这是好事,对你可能会有帮助,但是,这种聊天,永远也无法代替专业的心理咨询。


04
怎样寻找合适的咨询师?


找到具有胜任力又适合你的咨询师,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如果你有亲戚或朋友是咨询师,那么请他们推荐,是最直接的好办法。

我们咨询师之间,有一句彼此激励的话,那就是:“如果你的亲人需要咨询,你愿意推荐他吗?”

毕竟,咨询师比普通人更有判断的依据,也更有机会了解同行的实力和为人。

或者,如果有亲戚或朋友曾经接受过心理咨询,那么请他们推荐他们认可的咨询师,也是比较可靠的好办法。

很多人通过网络搜索寻找咨询师,这也是可行的。但网络上有太多不实信息,需要加以甄别。合格的咨询师,一般不会夸大自己的咨询效果,或贴上很多“光鲜亮丽”的标签。

如果一个咨询师的自我介绍里有很多诸如“全国第一”的内容,可大部分人从没听说过他,那么你最好是果断放弃他。

市面上会有一些比较大型的咨询平台,他们一般都有严格的准入考核制度,他们推荐的咨询师相对值得信任。

有些人会直接访问咨询机构,与咨询师或咨询助手面谈。

这时你要注意,好的咨询机构一定允许你安心地了解咨询师的情况,理解并接受你表现出来的任何犹豫或不满。

他们不会不断地否定你,不会咄咄逼人地想控制你,从而让你丧失判断力,好像不在他们那里咨询,就会有天大的灾难一样,然后急吼吼地让你决定,一下子交十次二十次的咨询费。

他们也不会毫无依据地贬低其他咨询师,不会不跟你签订咨询协议,更不会承诺能够治疗精神类疾病。


05
合格的咨询师什么样?


医生有医生的国家资格证,教师有教师的国家资格证。遗憾的是,我们国家暂时还没有咨询师的国家资格证。


我们在市面上能看到的咨询师二级资格证和三级资格证,其考试在2017年9月已经取消。现在的从业者,大多是取得了各行业学会颁发的相关资格证。


在我看来,目前比较可靠的咨询师资质,是由中国心理学会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认证的。


我们可以大致看一下注册系统对咨询师资质的要求,你可以参照这个标准,来选择咨询师。这个标准在国际上不算高,但在国内相对比较高,能达到这一标准的咨询师还不多。



资格证与资质认证很重要,它能提供一种客观标准,在当事人寻找咨询师时,据此来做判断,可以降低选择成本和风险。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记住,当事人的主观标准也很重要。


当事人的主观标准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你确实觉得自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或部分解决,自己的不适状况改善了,自己有了明确的变化和成长,周围人也会发现你比咨询前更有活力更有亲和力了。


这样的咨询师,可能就是适合你的。


06
首次接触咨询师应了解什么?


依据以上的标准,通过以上介绍的方法,一般就可以为自己找到一位咨询师了。

但选定了咨询师,不等于就万事大吉了。

来访者在第一次接触咨询师时,有必要了解如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学历/长期培训/近期正在接受的培训);第二,了解咨询师是否有稳定的督导;第三,了解咨询师平均咨询次数;第四,了解咨询师的咨询取向与理论模型。

1) 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

咨询师有义务向当事人出示自己的受训背景和资质材料,当事人一点不用客气,大大方方地询问就可以。

询问这些内容是不收费的。

如果有咨询师拒绝提供相关资料,或者声称这些并不重要,你就可以果断放弃在那里咨询。

如果你不是急于马上咨询,也可以先听听一些咨询师的公开课,或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咨询师写的文章,好的咨询师不搞神秘主义,总会创造各种机会让你尽可能多地了解他。

对于受训背景和资质材料,不一定非要找名校毕业的高学历咨询师不可,也不必只相信名声在外的大牌咨询师。

有些咨询师虽然没有高学历,但非常用心努力,你会看到他接受过系统的培训,也接受过专项的培训,而且一直在成长的路上。他愿意向你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也能够理解你目前的困扰,能说清楚将用什么方法帮助你。如果他觉得自己的力量不够,也愿意无偿转介。

这样的咨询师,就是比较可靠的。

2) 了解咨询师是否有稳定的督导

咨询是非常复杂的心理工作。

咨询师经过系统的学习后,还应该有见习期和在督导指导下的咨询实习,实习期满后也应该有长期稳定的督导。

注册系统咨询师的准入门槛是,要求接受过心理学学历教育的心理师要有150小时以上临床实践经历,50小时个体督导和50小时团体督导。非心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者,需有两名注册心理师或督导师推荐,250小时以上临床实践经历,80小时个体督导和120小时团体督导。

这是最低标准。

我在国外学习的时候,差不多连续四年每周都接受团体督导,每个月都要进行公开的案例发表,从业十年后都会坚持接受个人督导。因为面对复杂的人类精神世界,没有人敢说自己是资深的,也没有人敢说自己不需要学习和研磨了。

新手咨询师接受督导是义务。

督导为什么如此重要呢?因为很多新手咨询师看不到来访者的真正问题,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会影响到咨询过程。我在新手咨询师阶段非常用心,曾经自信满满地报个案,满心以为能得到老师和同行们的夸赞,结果被督导师三言两语指出了问题,甚至叫停了咨询。现在想来,当时多亏有督导师的监督,否则因我的失误会强化来访者的痛苦模式。

督导是受督者在督导师的带领下以个案讨论为基础,优先保障来访者福祉,帮助受督者对个案进行全面的评估。

督导师一般会依据受督者的理论取向和专业发展阶段提供恰到好处的反馈,在反复的推敲和反思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受督者专业胜任力。

督导的目的是监督和确保受督导者接待的来访者的利益和安全,促进咨询师自我成长和胜任力提升,适应职业认同和行业竞争力方面的发展。

如果你见到的咨询师正在接受督导,那绝对是一件好事,实际上你是被两位专家帮助着。

有些咨询师之间彼此督导,我们把这种情况叫朋辈督导。

朋辈督导能够帮助咨询师的反思和成长,但是因为是朋辈,水平相差不多,有时候就看不到更深的问题,也很难有明显的提升,所以注册系统不认可朋辈督导的督导时数,也不认可没有督导资质的人的督导。

作为当事人,你也应该了解这种情况,所以可以直接询问你的咨询师,他的督导资质怎样。如果咨询师能够坦诚地与你讨论这样的问题,即便他的督导时数不是很多,你也可以选择信任他。

3)了解咨询师的咨询时数

很多来访者都想知道自己进行多少次咨询才能看到效果。

对此,你不妨问问咨询师是否咨询过类似的个案,平均用了多长时间。

我在工作中,一般不会预言可能需要多长时间。我会告诉来访者,咨询时间更多取决于来访者的问题严重程度和来访者具备的内在资源多少。

问题严重的,就需要更长的咨询时间;问题不严重的,几次就会有良好效果。

即便是问题严重的,我也会根据来访者的意愿跟来访者协商咨询时间,短程咨询就设定短程咨询的目标,着力解决当事人迫切需要解决的眼下困难;长程咨询就深入到人格层面工作,帮助来访者全面提高心理功能。

通常我会问:为了解决你自己的问题,你打算投入多少努力?

来访者都会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但有趣的是,每个来访者的回答都不同。

有的人会说至少每周一次,进行十次以上的咨询。那我就以此为依据跟来访者协商具体的咨询目标和咨询频次。

有的来访者没有太棘手的现实问题,希望通过咨询提升自己,这样的来访者也会坚持几年的咨询。

有的来访者在我看来真的需要长程的咨询,可是来几次之后就不来了。

所以,打算投入多少时间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判断属于来访者,随着咨询的深入,来访者会更加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帮助来访者做出自己的判断也是我的咨询风格。

实际上,对于每一次咨询,来访者都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咨询有没有效果,是不是正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来访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所以我一般不会为当事人决定,我会告诉当事人,你需要考虑自己的精力和经济能力,我现在对你了解的有限,我会随着咨询的展开,跟你一起讨论,你带来的问题想解决到什么程度,我们遇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不是你想解决的问题。

我特别想提醒当事人的是,你真的可以随时结束咨询,你有能力决定自己做多长时间的咨询。

4)了解咨询师的咨询取向和理论模型

每一个接受过系统培训的咨询师,都会有选择地倾向于接受某种理论和方法,这就叫“咨询取向”。咨询理论非常多,咨询技法更是不计其数。



解释
国际公认的咨询理论


* 动力取向:经典精神分析、分析心理、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理论、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复杂性理论、分析性表达艺术治疗

*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取向

* 行为主义取向:放松疗法、系统脱敏技术、满灌疗法、厌恶疗法、模仿学习疗法/示范疗法、代币疗法、强化疗法

* 认知行为取向:CBT、ACT、DBT、认知行为疗法、现实疗法、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REBT)

* 存在主义取向

* 人本取向:以人为中心疗法、以人为中心表达艺术治疗、聚焦疗法、过程-体验疗法、以人为中心儿童游戏治疗、非暴力沟通、萨提亚经验式家庭治疗

* 格式塔疗法(完形心理学)

* 表达艺术治疗取向(美术治疗、音乐治疗、动作治疗、沙盘治疗、手工治疗)

* 后现代取向:焦点解决、叙事治疗、女性视角

* 家庭治疗取向:经验式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治疗、系统家庭治疗、策略式家庭治疗

* 脑神经科学基础的心理治疗取向:EMDR、创伤治疗、躯体中心治疗、NARM

* 整合取向:PBIM等三四百种



实际上,任何一个咨询师,倾其一生也不可能学会所有这些理论和技法,但好的咨询师,一定会在某一流派上接受过至少两年以上的系统学习,并且会持续地接受临床训练。

你可以询问咨询师的咨询取向,并请求他用相关理论解释你的困境。

如果一个咨询师能清晰地讲解自己的理论模型,也能把他的咨询计划讲给你听,并且愿意真诚地征求你的意见和同意,这个咨询师就是比较可靠的。

实际上,以上四个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主要是想帮助当事人通过这些问题更好地了解咨询师。

当事人可以通过咨询师回答这些问题的态度以及与你的沟通方式,更好地了解咨询师是不是一个诚实可靠的人,是不是能认真对待你,你与他的沟通是不是顺畅愉快。

如果一个咨询师的学历很高,被外界评价为咨询水平很高,可如果对待你的态度让你感觉有些傲慢无礼,你也完全可以拒绝他的咨询。

如果你喜欢的是温和耐心的人,而眼前的咨询师却显得过于冷静和果断,你也需要考虑适不适合你;如果他的沟通方式让你感觉非常不舒服,你就需要慎重考虑是不是在这里做咨询。

同样道理,即使是一个新手咨询师,没有名牌大学的背景,咨询时间也不长,接受的督导时数也很少,但如果他能非常诚实地告知你相关情况,并能够说明白正当的理由,你就完全可以允许自己试一试。只是,如果最终感觉不对,还是要及时中止。

总之,作为当事人,咨询是为自己做的,找什么样的咨询师,是完全可以由自己说了算的。


07
规范的咨询需要怎样的空间?


有些咨询师没有在正规的咨询机构工作,没有固定的个人咨询室,会把来访者带到咖啡馆、餐厅、公园等公共空间进行咨询。这样做,是存在一定风险的。

一般人都不乐意让自己在特定的环境里做出不得体的反应,比如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哭喊等。而且,身在公共场所,任何人都会担心,如果自己表达真实感受,万一被熟人或有利害关系的人听到怎么办?

而咨询不会只是细声细语的聊天,它要处理的,正是那些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表达的内在感受。因为受环境所限,来访者必须刻意克制情绪情感的自然流露,这就会影响咨询的效果。

一旦来访者难以自控,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绪情感,也难以预料这类公共场所是不是隔墙有耳,会不会不巧遇到不想遇到的人,会不会有人偷拍,会不会被无所不在的摄像头拍摄到,无法保障隐私安全。

一个合格的咨询师是要为来访者考虑这些潜在风险的,因此规范的咨询,应该在独立安全的咨询室内进行。

规范的咨询室一般会悬挂营业执照,也会在醒目位置摆放咨询师的资质证明。


08
如何保证来访者信息安全?


保证来访者的信息安全是咨询师的首要任务,这是咨询师伦理守则所要求的。

一般咨询协议里会明确约定,来访者的所有信息都会得到保护,未经来访者同意,咨询师无权擅自处理来访者的个人信息和咨询内容信息。

如果咨询师希望录音,或希望把相关信息用于督导个案,也必须取得来访者的书面同意。作为来访者,你可以直接向咨询师求证,本次咨询是否接受督导,除了督导师以外,会不会有人知晓咨询内容。

你也可以询问个案记录在咨询室如何保管,有没有泄露的风险等。接受过正规训练的咨询师是可以正面回答这些问题的,你大可不必担心会让咨询师反感,从而影响咨询效果。

如果有咨询师因为你问了以上的问题,而表现出对你不够热情,你也可以当场跟咨询师讨论你的感受。

可以说,能够平静而温和地与你讨论这些感受的咨询师,才是真正合格的咨询师。


END


关于 

春风

深圳市春风应激干预服务中心,深圳市5A级社会组织,源于2005年发起的“春风计划”公益项目,是国内较早可提供从心理应激事前预防、事中干预到事后恢复闭环服务及研发的专业机构。志愿者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数十名博士、硕士及数百名多专业爱心人士,为有需求的单位、机构和专业人员赋能,提供技术支持、开展项目合作,为社会大众提供心理应激科普与干预服务,助力痛点解决、愈心育人。为五千多人次提供了直接的心理、法律等援助,公益讲座、培训过二十万人次,通过春风网等间接受益者过千万,多次获得全国和国际奖项。


来源:春风心理应激干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