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都可成为“自杀防治守门人”

作者:匿名 2012-05-07

摘要:近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常见诸媒体,3月18日网友“走饭”的“微博自杀”迅速引起近两万人在网上的关注。前几日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分别以服老鼠药和跳楼的方式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最终挽救了生命,而本月19日,广州某高校一位退休老师投河自杀去世。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昨天,范方在小谷围科学讲坛上,不少读者带着切身的问题到场提问。

 

  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有一些信号,例如跟好友道别,兑现承诺,将贵重物品送人等等。

 

 一旦感到不对劲,请立即询问他,询问的技巧是其次,重点是“你问了”!不要试图去和他争辩,积极且专注地倾听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供给他任何形式的“活下去的希望”。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范方教授

 

  近来,关于大学生自杀的新闻常见诸媒体,3月18日网友“走饭”的“微博自杀”迅速引起近两万人在网上的关注。前几日暨南大学两名女研究生分别以服老鼠药和跳楼的方式自杀,所幸抢救及时最终挽救了生命,而本月19日,广州某高校一位退休老师投河自杀去世。是什么原因促使他们采取如此激烈的方式结束生命?有自杀企图的人会有什么表现?在自杀行为被阻止后,要如何防止再次自杀行为的发生?在悲剧后,学校、社会、媒体要如何应对?

 

 昨天上午,在广东科学中心和南方都市报联合主办的小谷围科学讲坛上,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范方教授带着百余听众走入自杀者的内心世界。范方表示:“通过适当的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杀防治守门人’!”


大学生自杀率有所上升

 

 据悉,《世界统计年鉴》显示,中国的自杀率从1987年的每10万人有22.6人自杀下降到2001年的每10万人有19.9人自杀。

 

 “尽管这样,最保守估计中国每年有10万人以上自杀死亡。”范方称,自杀数据很难详尽地统计,根据他的经验判断,大学生自杀率有所上升,“归根到底,是心理抗挫折能力不够。”

 

 范方告诉大家,自杀倾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平常的生活中,有自杀企图的人群经常有所表现。“通过自杀未遂者的回忆,我们对自杀者留下的遗书进行分析。”范方说,“其中可以看出,自杀者希望通过自杀摆脱痛苦、逃避现实、实现精神再生,死后进入天堂,牺牲自己使别人更幸福、惩罚自己的罪恶等。”(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大部分自杀者会释放信号

 

 范方告诉大家,有一些关于自杀的误区,是我们很容易犯的,例如,认为自杀事件一般没有先兆可循,防不胜防,“其实大部分自杀者都有一些信号,例如跟好友道别,兑现承诺,将贵重物品送人等等。问题是周围的人往往缺乏警觉,未能及时领悟这些信号。”另外,有人认为,当想自杀的人的情绪变得平静了,自杀的危险就降低了。“实际上这样一些人,在周围人放松防范情况下,会突然自杀。其实那是当他已经作出决定,死意已定,反而视死如归,更加平静。有自杀未遂史的人是自杀的高危人群,再次自杀的手段更具致命性。”范方说。(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倾听与询问给“生的希望”

 

 据悉,在国外,通过适当的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杀防治守门人”,懂得如何辨认自杀行为,并对有自杀风险者作适当的回应或转介。

 

 “其实这并不难,只需要你对这类人群有个基本的判断,然后主动关怀与积极倾听,适当回应即可,范方说,”当然,如果问题是你解决不了的,一定要求助专业人士,不要因为答应朋友对他们的自杀企图进行隐瞒,就不求助,这可能是唯一的介入帮助的机会!“

 

 范方告诫听众,一旦感到不对劲,请立即询问他,“如果他不愿接受帮助或谈论,要坚持下去!”同时,这要在隐秘的地方谈,不要打断他,询问的技巧是其次,重点是“你问了”!不要试图去和他争辩,积极且专注地倾听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提供给他任何形式的“活下去的希望”。



■现场

 

 忧郁症患者求药方教授建议其“叹气”

 

 昨天的讲座互动环节,众人纷纷举手要求提问,讲座时间因此延长了半个小时。主持人宣布讲座结束后,十几位热心读者围绕着范方教授,私下提问近两个小时,他们很多是为自己的孩子、自己的长辈咨询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在场的不少本身是病患,我尽量和缓,用平和的语气回答他们的问题”。范方告诉记者。

 

 

自杀有信号可能被忽略

 

 Q:我们学校前几天发生了一起自杀事件,是我的一个朋友,她星期六的时候要考试,第二天早上的早餐都买好了,那天晚上突然就自杀死亡了,我想知道为什么?

 

 A:这个我不敢妄下结论,总之我们相信自杀不是一个单一事件引起的,可能是这个考试或者是其他的压力因素引起的,但这绝对只是我们说的“扳机效应”,如果那个枪管里没有火药,你怎么去扳这个扳机,那个子弹是发不出来的。他肯定有很多的负面的积累,可能平常大家没有注意到,这些都是有一些信号会放出来的。

 

 

遇到坎坷时叹口气吧

 

 Q:我是一个忧郁症患者,由于某种原因下岗出来打工创业,也经历了很多的苦,外面上看起来很风光,自己受了很多磨难,我现在有了两面性格,表面看起来很能干,但是一静下来,我就很失落,平时又强行把自己装扮得很正常。我想自杀,我前天晚上就差一点,遇到这种危机的时候我该怎么办?

 

 A:首先,我非常敬佩你的勇敢,时刻在不断地战胜自己。希望你能记住,“为而不争”,为就是作为,争就是强求,所以不可强求,这一点很重要。你在最痛苦的时候,就要想“这个低谷过了之后就是往上走了”,人生有高峰、有低谷。如果出现特别坎坷的情况,深呼吸很不错,还有个方法:叹气。叹一口气的过程中你就会放松,叹气就是让人体从紧张到放松的过程,会很有用。还有可能的话,建议你有空的时候做做运动,例如瑜伽之类的,对于缓解紧张情绪很有好处。

 

 

台生有心事都找“张老师”

 

 Q:中国很多学校也有心理老师,但是好像不是很专业,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吗?

 

 A:现在全世界,美国的心理咨询体系比较完善。另外,台湾地区也做得非常好,比如说,他们每个初中、高中,学校里都有心理老师,都叫“张老师”,“张”即为放开、open、豁达的意思,他们的学生经常会说,“我要去看张老师。”其实是去咨询心理问题,而且他们没有觉得这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情,整个社会很宽容、很理解。


■有此一说

 

  越聪明的人,心理越易出问题

 

 “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心理问题。”在分析自杀人群的因素中,范方举了一个心理学实验,来说明自杀倾向的另一种可能。

 

 范方介绍,心理学有一个试验:把一群老鼠放在一起,首先评估这些老鼠是否聪明———把老鼠放在一个迷宫里,重复十几次,哪些老鼠走出迷宫平均用时比较少,这些老鼠就比较聪明。心理学家把老鼠按聪明到不聪明编完号,然后各自放到一个笼子里去养,再用一个装置让老鼠碰到了之后可以吃到食物,但是每次碰到装置的时候会被电击。

 

 “两个星期之后我们再去观察这些老鼠,我们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标号在前面的、聪明的老鼠一个个面黄肌瘦,而那些编号在后面的较笨的老鼠,一个个吃得白白胖胖,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人可能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范方说,越是有追求的、聪明的、能干的人,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例如,大学生人群在同龄人中,是精英,有追求。然而,越多追求就越容易有不如意,就越容易有挫折感。“聪明的人经历痛苦打击之后,往往难以忘怀,就像聪明的老鼠忘不了被电击的痛苦,后面吃到食物的愉悦感替代不了那种受伤的感觉。我们发现,所谓的精英往往有更多的人出现情绪问题。”

 

 

■应对建议

 

 媒体:要提及自杀以外的选择

 

 范方称,媒体在预防自杀方面是把双刃剑,在自杀事件发生之后,有些报道方式是不适宜的,“例如,以头条新闻报导、图文并茂,感性地、美化地报道自杀事件,或者对自杀手法作细腻地描写,这容易引起模仿。”而过分简化推论自杀的原因,将自杀的原因形容为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对有自杀想法的人有不好的暗示。(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另一方面,媒体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在描述自杀者的精神健康状况时,不仅仅要关注其面对的压力,最主要的是,要提及自杀以外的选择,如提供给读者危机干预系统的服务方式的资料,“或者最好报道负面后果,例如自杀者被毁容和肉体受到痛苦等。要低姿态地报道对自杀者的悲哀。”

 

 学校:考虑有同样风险的其他人

 

 如果面对的自杀者是学校的学生,校方应该怎么去处理?范方认为,首先要考虑的是其他存在有同样自杀风险的人,“那些人对校方的做法或者采取的措施会怎么想?如果他们觉得自杀能够被学校重视,自杀能够带来想要的东西,就会鼓励他们自杀。”

 

 范方提出,可借鉴国外某些国家的方法,“学校会搞一些小型的活动,大家来谈论如果这个人生前遇到的挫折,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可以解决,他应该走什么路,有什么办法可以想。或者如果不采取自杀的方式,他应该有什么样的好的前程。我们可以去憧憬他,他还可以为社会发挥什么作用,这对想自杀的人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对死者也是很好的纪念。”

 

 

  统筹:南都记者严慧芳陈实谭万能

 

  采写:南都记者 石静莹

 

  摄影:实习生 林宏贤 南都记者 冯宙锋

 

 相关阅读:

 

“自杀征兆”和“怎么办”的边栏范例

 

编辑:一路阳光



来源:南方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