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您时评:微博自杀直播,关注抑郁症去除面对逝者无力感

作者:佚名 2012-03-25

近日,一则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的“告别留言”引起社会大众对抑郁症患者处境的关注:详见“ 谁来帮助心理有困难的人?微博自杀事件震撼人心收集到的来自腾讯、网易、天涯、搜狐、新浪各大微薄网友的部分评论,其中囊括对抑郁症患者、大众、媒体、以及警方的呼吁和期望。不同领域的专业帮助者怎么说?春风网采编部邀请您——专业帮助机构、危机干预机构、心理专家、心理咨询师站在帮助者的角度进行评析,和我们一同理解本事件。 请已注册的用户登录后点击“发表评论发言,或将您希望呈现在文后的内容发至春风网官邮 858@858.org.cn,发邮时请注明“我要时评”。

 


 

3月18日上午,网友“走饭”在个人微博上写道:“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短短几句话,甚至带着轻快的语气,以至一些网友误认为是开玩笑或者炒作。然而不久,不幸的消息传来。南京市公安局江宁分局通报称,经初步调查,确认“走饭”死于自杀,并呼吁“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死亡时间确认为3月17日夜间。前述那条由系统设定定时发出的微博,便成了“走饭”在人间最后的遗言。

 

 几天来,成千上万的网友留言,表达对“走饭”离去的悼念。她的微博被转发、被评论,许多人痛惜她在微博发文中所透露出的敏锐与才华,许多人从她与抑郁症搏斗失败的经历中看到同事、朋友甚或自己的身影。“走饭”的离去不是没有征兆的,她看医生,她吃药,她努力睡觉,却依旧无法排解抑郁症带来的“副作用”。就在她去世前不久,还有心理学系的网友通过微博留言,希望她与其联系。

 

 微博自杀直播,“走饭”并不是第一例,她的死进一步唤醒了大众对于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病患的关注。因微博的即时性与分享性,众人见证了抑郁症患者的生命消逝。那么,感同身受和痛悼之余,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据媒体披露的数字,目前中国大约有抑郁症患者3000万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5亿人正在遭受抑郁症这种疾病的折磨。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可能超过癌症,成为仅次于心脑血管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在美国,大约有3.4%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在所有自杀者中,至多可能有60%的人患有重性抑郁障碍或者其他心理障碍。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医疗系统一直在致力于心理治疗和抗抑郁症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在提高社会意识层面,1992年至1996年,英国皇家精神科医学院和英国全科医生医学院曾在英国发起了为期五年的击败抑郁运动,教育民众认识抑郁症,减少误区。

 

 有数据显示,在中国,抑郁症病人接受治疗比例只有10%左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原因大概有几方面。首先,在文化上,民间普遍存在对抑郁症的轻视。由于缺乏“可见的”病灶病征,抑郁症不被当做一种疾病,而常与“多愁善感”、“精神萎靡”联系起来。而与某些严重的精神病患不同,抑郁症患者大多属于“正常人”,生病尚可打针吃药,一旦遭遇抑郁,个人和家庭往往束手无策。加之公众教育的不足,抑郁症病人往往受到来自家人朋友的“开解”、“劝导”(比如试图要求患者“振作”起来),不仅无济于事,有时反而加重病情。

 

 其次,在公共卫生体系中,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所受到的重视不够,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根据几年前哈佛大学医学院的一篇研究报告,中国仅有大约9200名心理医生;美国人口不足中国的四分之一,却有大约34500名心理医生和6万名心理学家。尤其在农村等公共医疗的薄弱环节,由于医疗保障和社会支持的匮乏,我国农村人口中的自杀率为城市的三倍。城市白领患上抑郁症尚可以求助心理医生,在农村,农民看心理医生是不可想象的。

 

 再次,抑郁症患者受到的制度性保障不足。即便患者本人不“讳疾忌医”,周围环境的不友善、职场歧视等,都会加重病人的病情,使他们的权益受损。IBM前研发工程师袁毅鹏因患病遭公司解除劳动合同,走上五年坎坷维权路,被称为“中国反抑郁症歧视第一案”。用人单位表面上是“关心”病人,实际上拒绝抑郁症患者回到工作集体中。这种劳动保障条款的缺失让抑郁症患者找工难、请假看病难,都是现实中常见的情形。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一个小的弱势群体,其面临的问题都会因巨大的人口基数而被无限放大。为了避免更多“走饭”的悲剧,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心理学家、门诊社工、咨询师和精神科护士,需要社会、社区和家庭多层次的关怀救助体系。抑郁症致病原因各有不同,唯有希望更多的人来谈论抑郁症,关注抑郁病歧视,生者才有望去除面对逝者时的无力感,起而行动。

 

 采稿:小如

 编辑:Ava



评论:1          评论人:sophy

时间:2012/3/27 16:40:00

评论内容:

看到这个新闻了,抑郁症,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我想说的是,目前,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潜在或真实的抑郁症患者,包括我的朋友。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作为一名志愿者,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会首先给对方一条链接,关于春风网,关于我们的呱呱教室,希望对方参加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来,如果对方有抵触,我会在一旁耐心地等待。我也会尝试着去了解对方的内心真实想法,实际上这群人会非常有爱心,会救助和自己同样情况的人。这是我了解的,感觉到的一些情况。

-------------------------------------------------------------------------------------

评论:2          评论人:心灵之约

时间:2012/3/28 9:31:00

评论内容:

确实,一份关爱,挽救的可能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对于那些处于人生低谷的人伸出友爱的援手,有时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需要关注的不只是抑郁症。

-------------------------------------------------------------------------------------

评论:3          评论人:飞翔的鼻子 (心理学爱好者)

时间:2012/3/31 0:25:00

评论内容:

这个世界本就有些畸形啦 我觉得吧 每个人遇到的事情不同 心理思维自然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怪 保持在可控内就好了。

 

心理医生的人数在中国确实不多 国人还没有习惯为心理健康买单 觉得看心理医生没什么用 而且会被看做心理有疾病的怪人 各种原因导致的。

 

-------------------------------------------------------------------------------------

评论:4          评论人:66 (婚姻和家庭治疗专业)

时间:2012/3/31 2:19:00

评论内容:

“抑郁症患者”这个称呼离我并不远。他们不仅在我的客人之中,也在我的亲属或朋友中。也许,抑郁症状已经、或者将要在我人生的某段时间出现和拜访我。

 

早在我初被“心理学”的泛化概念吸引时,总是令我得意的一件事是可以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厌食症”这类很“酷”的学名替代“精神病”的俗名,用来背地里诊断见过的这个人或那个人。然后带着同情去关心,也开始保持距离。假如这时有专业医师可以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就会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更加带着同情的关爱“患者”、同时对他/她敬而远之...我大概会退一步,说“医生,你上场!”。假如医生还治不好,那么就是病情太顽固,或是医生不够有水平。

 

随着我涉入婚姻和家庭治疗行业,被前沿的、来自不同专业领域、不同视角的知识和信息强烈冲击,我反而淡化了对抑郁症的敬畏。我承认抑郁症是真实的、对日常生活工作有强烈影响的症状,也是自杀的高风险因子。但另一不争的事实是“抑郁症”的标签对患者以及认为自己或他人有抑郁症时的影响普遍并深远。

 

想想这样的话语是否常见:“她有抑郁症,所以。。。”,“你不懂我们患者,因为你没有抑郁症。。”我不知这样的信念,有没有挡住你我真正的同带有抑郁症状的人正常的交流、真诚的欣赏、自然的相爱。我不知道这样的信念,有没有挡住“患者”发现更多可能性的视线。

 

我深知自己对抑郁症的理解仅限于上学期对DSM-IV-TR这门课程的学习、讨论、阅读、写文、演讲和角色扮演...远不如精神科专家受到的多年训练。但我的所学告诉我:小心标签。有的人一旦贴了标签,就一生都难以取下来。

 

那么针对这篇文章。我为人间少了一位叫“走饭”的可爱、睿智、爱思考和有轻松风格的小妹妹深深惋惜;我为这篇文章抛出抑郁症叫好。尽管这看起来和我的“淡化标签”的意欲有些背道而驰,但我相信观点的冲击可以带来更深刻的社会认识。即使要淡化,也要人们更多的了解抑郁症更多一些才可以完成淡化背后促进更大健康的目标。

 

我相信精神病的诊断和研究还在吵着、发展着,人们对抑郁症、自杀、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的认识和策略也在发展着。

 

但就现在,我和”抑郁症患者们“的互动态度就是”你抑郁,我牙疼“,大家都各有短长的一对一。如果你不歧视我牙痛,我也不因你抑郁而远离。我喜欢这样的面对自称是或带着诊断来的“抑郁症患者”:关注其疑虑,同时尽可能的认为他/她和常人没有不同。

-------------------------------------------------------------------------------------

评论:5          评论人:馨平

时间:2012/4/2 9:26:00

评论内容:

抑郁症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抑郁症是最好,告诉她是一个正常人,她有足够的力量去寻找她的梦,实现她的梦!我们要不断强化她已有的,曾经做过的最有力量的事,还要不断地去寻找她不同于人的优势,让她看到,感觉到,并愿意为之付出所有努力动起来!

-------------------------------------------------------------------------------------

评论:6          评论人:隋双戈

时间:2012/4/2 10:53:00

评论内容:

“抑郁症的人不知道自己有抑郁症是最好”?

得看抑郁的程度,对于轻度抑郁者,不贴标签、不负性暗示,关注积极面等也许是可取的。

同时,中、重度抑郁者自杀风险很高,不仅仅有心理因素(如认知模式、应激的影响等),还有生物学因素(如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与吸收)等,是需要用药物帮助控制症状、改善心境的。

因此,对于中、重度抑郁者,如果TA不知其状态是因“病”造成的、是自己无法完全控制的,而做其它归因,也许就失去了治疗的机会,陷入无法自救又不知求助泥潭。

-------------------------------------------------------------------------------------

来源:来源:南方报业网

0

相关推荐